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修一門基礎科學課程所需要的軟硬體配備

我不確定國立大學的教授是否會認為,學生家庭的社經狀況都很穩定,可以支撐很多學習所需要的軟硬體資源。所以當我們高談課程的理想和實際的運作時,或許我們並沒有留意到才剛升上大一學生在這方面的落差,而這方面的落差還不見得只與父母經濟狀況有關。

我們只談大一上學期好了,假設有三門必修課要使用到原文課本,而一本課本的價格落在1500(已經算便宜),那光是書就要花上4500元。但如果老師沒有換課本,應該就可以向學長姐借,這樣就可以省下這筆錢。除此之外,還需要什麼?

我認為以普通生物學這門課(包含實驗)來說,學生還需要準備或借到以下的咪啊:
  • 一台畫素還可以的拍照手機,或是單眼相機,否則很難完成現象觀察型的實驗操作;
  • 如果有相機,最好要有腳架,或任何可以增進攝影品質的設備;
  • 若有了影像,就會需要影像編修軟體。但我認為除非學生本身很熟,要不然並不需要使用photoshop或coreldraw這類的軟體,學生需要的功能除了手機上有的那些功能外,至少需要有白平衡、校色、去背、轉存檔案類型等選項;
  • 有些學生可能會需要筆電 (不是人人都需要),因為和同學討論作業方便,也容易上台報告,但我不認為需要買很高檔的筆電,甚至可以買二手的來達到一般的文書作業需求;
  • 統計軟體,除了excel的一般運算之外,有很多統計軟體是開放的,可以下載;
  • 除此之外,到每一個學校的計中網頁去瞧瞧,有多少軟體可在校園網域內下載使用,如果學校願意花錢買來給學生用,就表示那是最重要的,大家都會使用的軟體,例如文書、簡報、影音剪輯、動畫製作、轉檔軟體。
那麼學生需要自己花錢買解剖用具嗎?這個我就不確定了,因為很多套裝的解剖用具並不合用,品質也不好,例如鑷子或探針。買了以後幾乎也不會再用到,或是一般實驗室都有,不需要由私人購置。我會建議與其要求學生買一整組沒用的東西,還不如教學生挑選合用的器具。有空去逛逛儀器行,翻翻儀器用品商的型錄,逛逛賣瓶瓶罐罐的店,逛逛電料行,瞭解每一種容器、工具、器材的使用場合,比起沒頭沒腦買一盒不知道要幹嘛的東西來得重要。

挑選合用、好用,又能達到目的的軟硬體,也是一種學習。但一定要花大錢嗎?不一定。就好比剪刀這種東西來說,其實99元電中賣廉價彩妝用的一些小道具就遠比醫療儀器行賣的某些東西好用,但你怎麼知道好不好用?那就來自經驗與判斷了。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所以,105學年度的普生實驗(一)要做些什麼呢?

2015年9月起,我第一次帶普生(一)的實驗,也就是說從正課到實驗都是我上的,一週為了普生就要上九堂課(卻只有六學分)的意思。第一次帶普生實驗有點不確定要怎麼上,因為我不清楚大一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度還有普遍的問題是什麼。
結果,果然很可怕。但我不是說學生程度不好,而是要處理的問題很多,卻不是一個18週的課程就能做好的。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提到我理想中的實驗課應該長什麼樣子,但其實做起來有很多難度。
  1. 我並不太想要用一個實驗課本來讓學生照表操課,因為這種事情他們早就會了。而且在做完以後可能還會覺得自己"不錯"。但我們明明都知道,一個接一個的實驗操作並不真的是科學實驗,常常都只是在練習手巧。多數學生其實連問題的偵測和記錄現象都做不到,最後就是在比報告的字數和禮貌程度。這沒有意義。
  2. 但是我還是採用了一些過去做過的實驗主題,但坦白說我認為都不太成功,也沒有達到任何我想要的教學效果。我舉例來說,"走檢索表",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拜託很難好嗎?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觀察與確認現象存在的經驗,所以就算拿著三隻螞蟻在他們面前,給他們一個檢索表,他們連查也不會查。更別說自己做出一個檢索表來了。所以那個實驗操作我認為超失敗。還有更失敗的。在上次的普生實驗中,不管是花粉管、孢子萌發,或是浮游生物,都讓我覺得超失敗。因為材料不如預期,有做出來的學生不夠多。甚至讓我覺得有點傷心,因為啊,學生把花瓣拆下來居然很興奮。這表示他們以前根本什麼都沒做過啊~ 
  3. 學生的閱讀能力不OK。考上國立大學的英文比較好嗎?NO。能考過大考不表示就有閱讀和理解能力。把單字通通查出來還是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所以我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挫折感 (但還是有人克服了就是)。
  4. 學生的專注與吸收能力有限。多數學生可以"裝專心"很久(約一節課),但其實並不專注。然後你跟他講的時候都會一直點頭,但其實你知道他沒有在接收資訊。有一種受器壞掉的感覺。
  5. 學生完全沒有寫一篇嚴謹文章的能力,也就是完全沒有論述能力。這點是我最擔心的。全班同學之中只有2-3位從小到大曾經自訂題目寫過論說文,其它同學完全沒有經驗。這對於一個基礎科學學系來說是很糟糕的事。
既然上次上課上得很不滿意,那我這學期打算怎麼處理呢?這一次我打算這樣做,試試看能不能讓事情變好一點:
  1. 為了改善閱讀能力的問題,我和中文系還有外文系的老師合開一門"生物科學閱讀入門"的課程。只有一學分,不要造成學生太大壓力,但是希望以這個課來輔佐其它課程的實施,並且幫他們提點與補足一些閱讀與思考能力。
  2. 上次上實驗課的時候,我採用雙軌並行的方式。什麼是雙軌呢?我們有一些共同的操作課程,然後也有小組專題。但是共同操作課程進行的不順利。所以這一次我們會把重點擺在小組專題,而共同課程要做什麼呢?切很多洋蔥還是殺很多青蛙練刀法?通通不是。我並不喜歡學生從這樣的操作去得到成就感。因為那不是科學訓練,只是手工藝罷了。從小到大,每一個學生都會朗朗上口地說"科學方法就是觀察、提問、提出假說、設計實驗,和得到結論"。但其實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因為從小到大沒有自己偵測到任何議題的啊。因此除了小組專題之外,所謂的共同操作的實驗課會根據:

    (1) 現象偵測;(2 現象記錄與呈現;(3) 文獻回顧與精確提問;(4) 形成假說;(5) 量化與統計;(6) 現象與假說檢定;(7) 實驗設計;(8) 結果解讀;(9) 延伸議題與應用;(10) 資訊整理與溝通等十個步驟來進行。每一個議題進行1-2週,最後再讓學生呈現小組專題的成果。 
所以我們不再有一大堆的殺魚剖蛤仔的實驗了。沒有沒有沒有。我想讓學生學著"如何從頭到尾做完一件事",而不只是被動地練習"早就知道結果也不知為何要做的操作"。

所以各位同學會感到期待還是害怕呢?這是一個沒有實驗課本的實驗課。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所以,你是唸生科的材料嗎?如果不是,怎麼辦?

這是寫給上了生科系一學期課的你看的。上了一學期的課,做了一學期的實習,然後得到兩個分數,這對你來說意義是什麼?

記得2015年的入學口試上,我問考生一個我認為很簡單,學生覺得很頭痛的問題:

"如果我現在不准你做測驗卷,不准你考試,那麼你如何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效"?

當時有人認為我問這個問題,太為難台灣的學生了。因為大多數的學生從小到大都在追求標準答案,而唯一驗證自己"對不對"的方式就是做測驗卷。因為問題是別人出的,學生只要負責解題,所以自然而然只關心對不對,也很會在意題目中的一字一句,卻不是很在乎那個議題為什麼重要?從何而來?自己喜不喜歡?知識的品質又是什麼?如何解決真實的難題?

因為唸投影片、照進度教、給一個範圍、然後考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學習方式,一點挑戰性也沒有,而且考過就忘。所以我完全放棄這樣的上課型式。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要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知識與技術需求、知識架構、還有最重要的是,覺得有樂趣。如果沒有趣幹嘛要修課呢?

當然在一個必修課上,你可能會遇上你不是那麼有感覺的領域,所以表現可能不是太好。但是天份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努力與毅力。如果你只憑著自己的天份來上課,卻沒有努力與毅力完成一些困難的作業,那麼我不認為會有多好的學習成效。相反地,如果你自認為天份不足,卻願意給自己一點磨練,甚至從中發現自己的潛能與還不差的本領,反而會有更多的收獲。

修過一門專業課程,你應該要有本事判斷自己是什麼料。材料有很多種,不可能只有一種是好的,其它都去死。我說說我的看法:
  • 學術傾向型:我們是基礎科學學系,所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是其中一個目標。那麼你要如何知道自己有學術傾向?(喔,有學術傾向和你會不會走下去,能不能待著住是兩回事) 首先你應該要有不錯的語文能力,無論是聽說讀寫。邏輯力要好,喜歡閱讀,大量閱讀,很喜歡追趕新知,也很喜歡探索過往,最重要的是,你似乎很容易發現現象與問題,而且能夠提出前所未有的創見,想要抽斯剝繭,想要得到答案,而且還有無比的耐性,而不需要別人給你現成的解答。
  • 教育傳播型:除了上述的特質之外,你或許發現自己真的很愛吸收新知,但很可能沒有那麼能夠發現新事物,也無法站在知識的浪尖上。但是你真的很喜歡,也能在指引下做得不錯時,或許你要想想,你是不是適合教育與傳播?
  • 生活素養型:或許你喜歡生物科學的知識,但是沒有辦法那麼深入,但總體上你是喜歡的,只是讀不了那麼多的書。但讓生物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角色,對你來說也不錯,至少讓你的生活不會出現沒邏輯的錯誤,被偽科學所騙。簡言之,你可以當個稱職的好爸爸、好媽媽,好公民。
  • 應用延伸型:生物科學知識對你來說,是一個引子,但其實你真的對深入一點的東西沒有興趣,但你並不討厭。如果可以讓你快點進入應用領域,讓你覺得"自己正在做點什麼",你可能會很高興。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那麼你應該思索轉進生物應用領域,但是請不要忘了,A學門就算是B學門的基礎,B學門也不必然是"較為淺薄"的,因為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專業,不要隨便看輕每一個學門之間的關聯與門檻。
  • 討厭生科型:上了一學期的課,認為自己誤上賊船,也不錯。你一定要快點跳船,不要讓船越開越遠,你連跳海以後隨著洋流漂上岸都沒有可能。
  • 不知道在幹嘛型:這當然也是有的,上了一學期的課,還是像個壞掉的發條玩具。轉兩下動一下,要不然就是發條整個壞掉,燈泡不會亮,頭也不會轉,有點慘。你可以再給自己一個學期看看能不能開竅,居然有種"電來了"的感覺。如果還是沒有,覺得自己像個懸浮物一樣,那我就會建議你回家休息,孝順父母,打掃家裏。讓更多的人使用國立大學的資源。
我已經看夠你們上課時兩眼張好大,裝認真裝清醒,但是大腦不見的樣子。那其實好辛苦,記得記得,青春小鳥一去不復返,你們再過幾年就會覺得自己記不得事情,代謝變差,肚子凸出來了。光陰似箭,請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