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歷屆大一學生專題的共同問題(給一籌莫展的你)


我不否認有些同學的觀察與議題搜索經驗就是近乎於零,所以要他在短時間內成長蛻變是有點困難的事。所以無論我打多少比方,給多少建議,有些同學就是死水一灘,兩手一攤,不知道該怎麼辦。為了讓課程進行順利,以下是我給那些自認為觀察能力很差、提問能力很差、資料搜尋能力很差,然後也很難把眼前現象與大腦中的片斷知識連起來的同學的專題方向建議: 

  1. 不要忘了人類是哺乳動物,是兩性生殖動物,當然是靈長類動物:這意思就是說,人類本身是很適合拿來探討一些行為學議題的。文獻也多,研究方法也多(未必要花錢),只是說使用人類來做一些實驗就一定要遵循很多細緻的研究倫理規範,不能惡搞。
  2. 去逛逛水族館、爬蟲店、昆蟲店和園藝店:我發現有很多考上生物相關科系的學生居然會連逛寵物店都沒經驗(都不想說了)。這些地方至少可以提供你一個機會在短時間小空間內看到大量的生物。而且這些生物都已經被商品化以後,你並不需要擔心"找不到足夠的實驗材料"。但是你需要一定要做足功課的是爬梳這些生物的馴養與育種歷史、以這些生物為材料的研究,以及做實驗需要遵守的倫理。此外"養殖與販賣"的世界與"科學研究"的世界不太一樣,會有很多習慣、解讀、資料來源與術語的差異。所以請記得你是生物科學系的學生,除了學習怎麼把這些生物養好之外,也要小心判斷你所聽到看到的訊息,因為有些生物養殖的世界有很多個人經驗及以訛傳訛。此外也不要天真地把"高密度圈養下的行為"當成"正常行為"。
  3. 去書店或圖書館看書:不要只坐在電腦前自以為在搜尋資料。很多學生根本沒看過幾本正經的科普書,所以知識範圍很窄,很薄弱。很多時候你就是需要去書店與圖書館看書,因為你在書店與圖書館的分類書櫃中就是有可能發現你前所未見的書,你從沒想過沒碰過的知識,在那樣的環境中你就是比較容易被啟發,然後得到一點靈感。
  4. 嘗試重現前人的實驗:其實在我的課程上,我是允許學生去重現前人實驗的。為什麼?能夠創新的學生是很少的,多數人能夠做到重現與模仿前人成就已經難能可貴。所以如果學生能夠從自己感興趣(但要吻合課程方向)的議題中找到操作與方法不太花錢且可行的實驗,那當然也是一個方向。

總之不要只坐在電腦前上網,想要撿現成找別人做好的,然後成天腦補一些邏輯破洞一堆的東西,這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