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歷屆大一學生專題的共同問題(有些點子為何成功?)

 

講了一堆問題後,來跟大家聊聊有些學生的"點子"為何是有可行性的?為何是做得下去的?他們的點子與提案吻合了那些要件呢?

  1. 弄清楚"問題導向型"與"分類群導向型"議題的差別:所謂的問題導向型議題就是說,只要你對某件事有興趣,不管使用那些物種當成研究材料,你都願意做。例如你對婚配制度有興趣,那不管是蜘蛛或老鼠的,你都有興趣,那就表示你是一個"問題導向型"的人。但有些人只對特定分類群有興趣,好比說有同學對"孔雀魚"超有興趣,只要是"孔雀魚的一切"他都有興趣,這就是"分類群導向"。這兩種偏好無所謂好壞,完全取決於個人興趣。但有些學生因為根本上缺乏實驗課的訓練,連自己喜歡什麼都搞不清楚,所以就無法掌握興趣。只要先弄清楚你的問題形式,也就是你的心頭好是什麼?就會比較有方向感,也比較能執行下去。
  2. 做足從觀察到提問之間的所有功課:我已經一再說過,從觀察到精準提問之間其實有很多很多功課要做:

    A. 依據自己的好奇心觀察:所謂的觀察未必是肉眼所見,你平時對某個議題的關注也是一種觀察。很多學生一開始就敗在這個地方,因為什麼好奇心都沒有,也不在乎身邊任何事物,所以別人能看見的,他就是看不見。所以說,具備敏銳度是很重要的。
    B. 資料搜尋、閱讀、識讀與推理:資料搜尋與閱讀其實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議題。如果你沒有大量的閱讀經驗,也沒有正確的閱讀策略,你就不可能從閱讀中抓到關鍵詞。如果你沒有快速找到關鍵詞,或發想出有意義的關鍵詞組合,你就沒有機會接觸重要關鍵的資訊。但如果你沒有識讀判斷的能力,就算是利用一模一樣的關鍵詞的搜尋結果,你仍然無法判斷哪些資訊是有用的。如果你找到的資訊無法完全回答你的問題,你是否需要一點推理能力來判斷哪些資料有參考價值?哪些資訊需要由自己的試驗與探索來補足?
    C. 從閱讀與討論中知道專業人士在想什麼:粗糙的現象解讀與提問之所以粗糙,就是因為自己的見識太淺薄。那麼讓自己跳脫淺薄見識的方法就是從閱讀與討論中知道專業人士在想什麼。為什麼對你這個麻瓜和一介草民來說,雞蛋只能等於茶葉蛋和水煮蛋,對科學家來說,看到雞蛋會想到經常性產下未授精卵對母體在鈣的代謝方面的損失。專業人士會這樣想,就必然是因為有學術脈絡與實際應用需要。
    D. 雕琢自己的粗糙問題:粗糙問題的特質就是"大哉問"(例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不聚焦"、"充滿邏輯謬誤"、"不爬梳既有資訊"與"問題意識錯誤"。所以你要如何雕琢自己的粗糙問題呢?除了上述的閱讀與討論之外,你一定要依據如下的條件檢核自己的提問:(A) 這個問題聚焦嗎?(B) 我有釐清各種變因的相對角色嗎?(C) 我有弄清楚直接與間接因素嗎?(D) 我有釐清因果性與關聯性嗎?(E) 我有沒有張冠李戴,錯誤援引案例?(F) 我的提問很發散嗎?(G) 我有弄清楚議題本身的時空背景與尺度嗎?(H) 我有弄清楚每一個議題與術語的定義嗎?如果沒有經過以上的程序,一個粗糙的問題是不可能產生有探索價值的議題的。

以上就是從現象觀察到提點子之間的必備流程,但是在台灣的教育中非常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