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上課(8:30am起)請同學協助管院GMBA學生做一份簡短的問卷調查(有關仿冒品的消費態度). 請同學配合並準時到場.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食人族有對付狂牛症基因?科學家驚訝
這個消息來源應該是二次轉載, 原文如下:
Mead S et al. 2009. A Novel Protective Prion Protein Variant that Colocalizes with Kuru Exposur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1(21): 2056-2065.[網址]
Abstract
Background Kuru is a devastating epidemic prion disease that affected a highly restricted geographic area of the Papua New Guinea highlands; at its peak, it predominantly affected adult women and children of both sexes. Its incidence has steadily declined since the cessation of its route of transmission, endocannibalism.
Methods We performed genetic and selected clinical and genealogic assessments of more than 3000 persons from Eastern Highland populations, including 709 who participated in cannibalistic mortuary feasts, 152 of whom subsequently died of kuru.
Results Persons who were exposed to kuru and survived the epidemic in Papua New Guinea are predominantly heterozygotes at the known resistance factor at codon 129 of the prion protein gene (PRNP). We now report a novel PRNP variant — G127V — that was found exclusively in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in which kuru was prevalent and that was present in half of the otherwise susceptible women from the region of highest exposure who were homozygous for methionine at PRNP codon 129. Although this allele is common in the area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kuru, it is not found in patients with kuru and in unexposed population groups worldwide. Genealogic analysis reveals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kuru in pedigrees that harbor the protective allele than in geographically matched control families.
Conclusions The 127V polymorphism is an acquired prion disease resistance factor selected during the kuru epidemic, rather than a pathogenic mutation that could have triggered the kuru epidemic. Variants at codons 127 and 129 of PRNP demonstrat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response to an epidemic of prion disease and represent a powerful episode of recent selection in humans.
其實這不是新聞, Kuru症在新幾內亞東部高地Fore族的遺傳性疾病學, 人類學上的重要性早在1960年代便有相當的研究, 可參閱中時電子報以及台大醫學院內之科普文章.
食人族有對付狂牛症基因?科學家驚訝
2009-11-19 新聞速報【中廣新聞/郭希誠】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食人族身體裡發展出了一種特別的基因,可以避免得俗稱狂牛症的庫賈氏症。
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高地省」有個佛瑞族,有吃死去親人腦子的習俗。二十世紀中,大批族人得了一種類似狂牛症的腦部疾病喪生。政府禁止再吃人腦。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研究會的米德教授分析佛瑞族的DNA以後發現,他們有一種特有的基因突變,能夠讓他們不會得到庫賈氏症。
依照佛瑞族長老的口述歷史,他們是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吃人腦的。科學家對人類可以在短短的幾十年就發展出一種基因對抗疾病,感到相當驚訝。
他們也希望這項發現對治療庫賈氏症有幫助。
Mead S et al. 2009. A Novel Protective Prion Protein Variant that Colocalizes with Kuru Exposur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1(21): 2056-2065.[網址]
Abstract
Background Kuru is a devastating epidemic prion disease that affected a highly restricted geographic area of the Papua New Guinea highlands; at its peak, it predominantly affected adult women and children of both sexes. Its incidence has steadily declined since the cessation of its route of transmission, endocannibalism.
Methods We performed genetic and selected clinical and genealogic assessments of more than 3000 persons from Eastern Highland populations, including 709 who participated in cannibalistic mortuary feasts, 152 of whom subsequently died of kuru.
Results Persons who were exposed to kuru and survived the epidemic in Papua New Guinea are predominantly heterozygotes at the known resistance factor at codon 129 of the prion protein gene (PRNP). We now report a novel PRNP variant — G127V — that was found exclusively in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in which kuru was prevalent and that was present in half of the otherwise susceptible women from the region of highest exposure who were homozygous for methionine at PRNP codon 129. Although this allele is common in the area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kuru, it is not found in patients with kuru and in unexposed population groups worldwide. Genealogic analysis reveals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kuru in pedigrees that harbor the protective allele than in geographically matched control families.
Conclusions The 127V polymorphism is an acquired prion disease resistance factor selected during the kuru epidemic, rather than a pathogenic mutation that could have triggered the kuru epidemic. Variants at codons 127 and 129 of PRNP demonstrate the population genetic response to an epidemic of prion disease and represent a powerful episode of recent selection in humans.
其實這不是新聞, Kuru症在新幾內亞東部高地Fore族的遺傳性疾病學, 人類學上的重要性早在1960年代便有相當的研究, 可參閱中時電子報以及台大醫學院內之科普文章.
食人族有對付狂牛症基因?科學家驚訝
2009-11-19 新聞速報【中廣新聞/郭希誠】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食人族身體裡發展出了一種特別的基因,可以避免得俗稱狂牛症的庫賈氏症。
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高地省」有個佛瑞族,有吃死去親人腦子的習俗。二十世紀中,大批族人得了一種類似狂牛症的腦部疾病喪生。政府禁止再吃人腦。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研究會的米德教授分析佛瑞族的DNA以後發現,他們有一種特有的基因突變,能夠讓他們不會得到庫賈氏症。
依照佛瑞族長老的口述歷史,他們是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吃人腦的。科學家對人類可以在短短的幾十年就發展出一種基因對抗疾病,感到相當驚訝。
他們也希望這項發現對治療庫賈氏症有幫助。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互花米草是什麼碗糕?
這是今天的聯合報報導
八里溼地發現「互花米草 」入侵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即時報導】
2009.11.18 11:42 pm
台北縣八里鄉挖子尾與八里左岸會館之間的河岸溼地,最近發現有環境入侵性強、被列為溼地殺手的外來植物「互花米草」,散布約200餘平方公尺。縣府農業局展開清除,希望本月底前完成。局長蔡光榮說,清理乾淨後將持續嚴密監控以防復生,並建請農委會通報各縣市,全面清查海灘河岸潮間帶,避免互花米草蔓延危害環境。
這是環境資訊電子報對金門海灘互花米草入侵的報導, 不過這個記者實在是太感情用事了, 金門在地理上本來就是中國福建沿海, 那來的什麼"金門挺不住, 後方台灣會糟殃"的說法? 這完全就是記者自以為是的想像.
高聳的軌條砦,橫列金門沙灘,嚴防海峽另一端敵人的進擊,但是時隔半世紀,敵軍沒有登岸,卻有新的危機,悄悄襲擊,重創金門生態。
當互花米草在金門沙灘不斷擴張,新的搶灘戰役全面展開,如果前線金門擋不住,後方的台灣將會面臨重大危機。
美麗的金門沙灘,以金黃細沙贏得美譽,但是最近幾年,大片的互花米草遍生沙灘之上,廣大的面積,造成沙灘的改變。 ......[見全文]
以下參見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對互花米草引入中國歷史與防治的回顧文章.
八里溼地發現「互花米草 」入侵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即時報導】
2009.11.18 11:42 pm
台北縣八里鄉挖子尾與八里左岸會館之間的河岸溼地,最近發現有環境入侵性強、被列為溼地殺手的外來植物「互花米草」,散布約200餘平方公尺。縣府農業局展開清除,希望本月底前完成。局長蔡光榮說,清理乾淨後將持續嚴密監控以防復生,並建請農委會通報各縣市,全面清查海灘河岸潮間帶,避免互花米草蔓延危害環境。
這是環境資訊電子報對金門海灘互花米草入侵的報導, 不過這個記者實在是太感情用事了, 金門在地理上本來就是中國福建沿海, 那來的什麼"金門挺不住, 後方台灣會糟殃"的說法? 這完全就是記者自以為是的想像.
高聳的軌條砦,橫列金門沙灘,嚴防海峽另一端敵人的進擊,但是時隔半世紀,敵軍沒有登岸,卻有新的危機,悄悄襲擊,重創金門生態。
當互花米草在金門沙灘不斷擴張,新的搶灘戰役全面展開,如果前線金門擋不住,後方的台灣將會面臨重大危機。
美麗的金門沙灘,以金黃細沙贏得美譽,但是最近幾年,大片的互花米草遍生沙灘之上,廣大的面積,造成沙灘的改變。 ......[見全文]
以下參見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對互花米草引入中國歷史與防治的回顧文章.
台灣大百科上線(但還是上不了線)
台灣大百科上線【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即時報導】
2009.11.19 03:07 am
以台灣為主體編纂的免費百科全書「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上線了,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上網查詢發現,本月最熱門的詞條竟是「鹽酥雞」!
有感於自我認同的需要,文建會在二○○五年建置「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開放民眾編寫詞條。第二年,為呈現禁得起專業人士檢驗的知識,文建會再將台灣大百科分為Web 2.0的「大眾版」和「專業版」,兩個版本不能互通有無。新版「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打破庶民與專家界線,結合「大眾版」及已編纂完成的七卷「專業版」,目前已有一萬七千餘詞條。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台灣可藉編纂台灣大百科定義自己的文化、向國際介紹台灣特有文化。在台灣大百科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台灣特色詞條,在維基百科無法找到。本月最熱門詞條「鹽酥雞」的解釋,和維基百科相比,「較有台灣味」。本月查詢第五名的「捏麵人」,在維基百科裡則找不到。
ps. 台灣大百科還有自己的臉書
2009.11.19 03:07 am
以台灣為主體編纂的免費百科全書「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上線了,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上網查詢發現,本月最熱門的詞條竟是「鹽酥雞」!
有感於自我認同的需要,文建會在二○○五年建置「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開放民眾編寫詞條。第二年,為呈現禁得起專業人士檢驗的知識,文建會再將台灣大百科分為Web 2.0的「大眾版」和「專業版」,兩個版本不能互通有無。新版「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打破庶民與專家界線,結合「大眾版」及已編纂完成的七卷「專業版」,目前已有一萬七千餘詞條。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台灣可藉編纂台灣大百科定義自己的文化、向國際介紹台灣特有文化。在台灣大百科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台灣特色詞條,在維基百科無法找到。本月最熱門詞條「鹽酥雞」的解釋,和維基百科相比,「較有台灣味」。本月查詢第五名的「捏麵人」,在維基百科裡則找不到。
ps. 台灣大百科還有自己的臉書
藍色玫瑰是怎麼做出來的?
最近被台灣媒體大力報導的藍色玫瑰, 其實應該是日本Suntory利用澳洲科學工業部CSIRO所開發的gene slicing技術所研發的產品(見CSIRO的新聞稿), CSIRO解釋了在遺傳上如何做出blue rose, 不過其呈色機制, 則是由日本名古屋大學吉田久美教授(Kumi Yoshida)的團隊所探討. 有興趣的同學可參考RSC上的兩篇文章: True blue flowers, Blue flower color development by anthocyanins: from chemical structure to cell physiology以及台大園藝系專討與農業生技產業資訊網的短文
由第六次測驗起改採兩卷方式進行
有鑑於同學的英文能力不佳, 連題目中的基本文法與單字都看不懂, 因此剩下的三次測驗將採兩卷方式進行. 中文卷滿分70分, 英文卷滿分100分. 兩者配分相同, 也就是說就算中文卷考了100分, 成績一樣打7折. 想要考那一種考卷請告知班代並讓班代於考試前兩天通知助教以利考卷之準備.
11/25課程提要 - Plant Diversity
hyperlink: http://media-2.web.britannica.com/eb-media/59/6559-004-2C8ED6AA.gif
幾個重要的議題如下:
幾個重要的議題如下:
- 綠色植物的早期演化, 尤其是單胞藻, 輪藻, 苔蘚與早期維管束植物的部份
- 由單胞藻至顯花植物在世代交替, 生殖方式, 配子與孢子/配子體與孢子體的演變
- 顯花植物在生殖, 受精與胚胎發育上的進展
- 葉與花的演化起源
- 維管束的演化起源與型式
- 花的構造以及授粉型式在型塑植物多樣性的角色
普通生物學總成績將不進行全班加分
曾經有同學在這個課上拿過99分的高分, 也有同學拿過總成績15分的低分. 不過要提醒各位的是, 我所有的課都不做什麼開根號x10再加分的事, 因為那只會讓各位繼續自我感覺良好, 而且真的以為普生原來這樣就過了啊. 這學期會採取算出來的成績當幾個人就是幾個人的方式. 下次開課時如果人太多, 理小劇場應該是坐得下的.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11/18播放影集介紹 - BBC 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植物私生活)
The Private of Life of Plants系列共有6集, 為BBC在1995年所製作的一套影集(見wikipedia的介紹), 由於時間的關係, 在課堂上只能播放一個episode, 不過整部影集的片花可在youtube上找到
幾個需要思考與釐清關係的生物類群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基改作物是希望還是夢魘?
轉載兩篇中時的文章提供各位參考
基改作物 台灣農業希望?
2009-11-05 中國時報【余淑美】
全球人口如火箭般往上衝,但是氣候日趨暖化不正常,雨量分布不均,水災沖蝕肥沃表土及造成汙染,旱災則加速土地沙漠化,導致可耕地面積縮減而糧食難以增產。如此人口與糧食正負成長情況下,糧食短缺問題已漸次浮現,未來將更嚴重。
台灣看似豐衣足食,實際上,糧食自主率僅約三○%,大部分糧食、肥料及農藥依賴進口,價格易受國際情勢波動所影響,「糧食風暴」一旦發生,我們有準備嗎?
因此,提高作物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是必須努力的目標。但是傳統育種速度過慢,而基因工程育種可快速將耐逆境與病蟲害、及增加產量的基因導入作物中,是提升作物產量最具效率的策略。
研發及種植基因改良(基改)作物已是全球農業生技的趨勢。自一九九六年美國開始種植基改玉米、大豆、棉花及油菜,二○○八年全球種植面積已達一.二五億公頃,作物種類至少十五種,年產值高達八十億美元,有二十五個國家種植基改作物,相關農企業蓬勃發展,農民受惠良多。
種植基改作物最大好處之一是減少該作物農藥使用量二○─五○%,大幅降低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傷害。此外,也減少除草、人工及機械能源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經濟且環保。由於提供糧食與生質能源雙用途,基改作物的面積及種植國家正快速增加中。
基改食品已融入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市面上的豆類製品及動物飼料─玉米與大豆,高達七○─九○%為基改產物。基改食品上市十三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並未有對人體造成傷害確定的案例。基改作物安全性的議題應建立在科學驗證的基礎上,目前有太多以訛傳訛的負面宣傳,全然否定眾多優點,卻將發生機率微乎其微的潛在問題無限擴大,在台灣因此阻礙農業生技的發展。
十年多來政府容許大量的國外基改產品合法上市,可是國內研發基改產品至今未獲准商業化。另一方面,農民卻已迫不及待地自行種植數種可減少施用農藥之基改作物。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因此病蟲害多,農藥用量為亞洲平均的二.五倍,更為美國的五倍,被稱為「農藥王國」,減少農藥之基改作物更顯必要性。政府實應認真檢視基改作物的政策,正視農民、消費者及市場的需要。
目前研擬中的「我國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政策」說帖,基改目標排除食用作物及外銷農產品,一旦定案將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科技的發展,因為僅剩少數內銷花卉與植物生產醫藥用途之二次代謝物與蛋白質。基改花卉在技術上困難耗時,而醫藥用途產品必須長期進行動物與人體實驗,均無法在五至十年之內形成具經濟規模之產業,企業界投資必然裹足不前。過去已蹉跎十年,如果未來再浪費十年,確定台灣高科技農業將走入歷史。
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只要有效管理,基改與非基改作物確可共存。多年來我國的保守政策,已使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契機及國際競爭力不斷流失,因擔心影響外銷而阻礙基改產業的作法,反而失去創造更高產值之高科技產品的機會,以及付出農藥危害環境與消費者、農民陷入經濟困境重大的代價。須知只有高科技,台灣農業才能與具有廣大土地與便宜勞工的各國競爭。
糧食、能源及環保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最重要的議題,而農業生技在這些議題上最能做出重大貢獻,已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焦點。台灣在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一直無法脫離政策性的困境,目前更面臨中國強力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壓力。政府應盡快制訂眼光長遠具彈性的政策、積極擘畫藍圖、培育人才及鼓勵相關產業,並有效利用高達二十二萬公頃荒蕪的休耕地在這些目標上,以確保我國糧食及能源的安全。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基改作物 仍應謹慎應對
2009-11-06 中國時報【郭華仁、吳東傑】
時報昨日刊載中研院余淑美博士的投書,認為我國應發展耐逆境、抗病蟲害的基改農作物,以確保糧食自主。這樣的主張不但過度美化基改作物的好處,更是未能體會到我國農業問題的癥結。
四大基改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是種在美洲的大農國家。我國進口的大豆、玉米主要來自美國,因此國人也吃了十年的基改食物。至於水稻,目前僅四項抗除草劑的基改稻分別在加拿大、澳洲、墨西哥、哥倫比亞與美國獲准作為食物,而只有美國核准兩項的種植。歐盟各國與紐澳日本都還未通過食品審核。
三年前外銷到歐洲、日本的美國米被發現混雜少量未經核准的美國基改米,引起軒然大波,歐日等國立即禁止美國米的進口,已進口者則退回、銷燬或者下架,造成美國米出口受阻;農民不堪損失,紛紛控告生技公司,光是賠償金額就高達一億美元。中國學者三年前已研發出抗蟲基改米,然而鑒於基改米對健康、環境以及消費者的抵抗等因素,該國政府迄今尚未敢核准該國農民種基改米。不過同年歐洲也發現由中國進口的稻米混雜了基改米,同樣引起抵制;經過調查,原來研發人員在政府未核准上市前就已經為了私利而偷偷地販賣不合法的稻種,導致汙染情況的無法收拾。
我國農業的困境在於生產成本的偏高,但是基改作物種子費用高出一般品種兩到五倍,只會提高農民的生產成本。而余博士所提的耐逆境、抗蟲基改作物,其產品不但無法提高售價,更會嚇跑消費者。
研發基改作物的缺點在於把複雜的農業問題簡化成一兩個基因,雖然短期看起來有其優點,然而將來還是會重蹈第一代綠色革命的覆轍:把作物生產問題簡化成肥料與害蟲,這種化約式的科學產生了化學肥料與農藥,雖然短期造成增產,長期以來嚴重的斲傷農地環境,農業已無法永續經營。把研發基改的經費轉撥來加強有機農業的研發,才是提升農產品價值連帶恢復環境健康的良方。
衛生署上周預告基因改造稻米及木瓜需辦理查驗登記,引起輿論的撻伐,迫使農委會澄清政府採購進口食米招標文件明確規定不得含基改成分,且基於國內生產環境與消費者權益,農委會不會開放基改稻米。農委會的表態顯然是明智之舉;然而面臨中國非法基改稻米的私下種植,政府應該進一步積極訂立辦法,預防國內稻米被汙染,以確保稻農的權益。
至於基改食品安全與否,雖然合法的基改食品人類吃了十年好像沒發生什麼問題,但連世衛組織也沒敢替其長久性的安全背書。實際上所謂政府的審核把關,即使在美國,也都不是政府或獨立研究機構在進行安全性評估試驗,而是讓生技公司自己進行試驗,把數據送給審查委員審核。過去好幾個被抓包的例子顯示生技公司會隱瞞不利的數據;生技公司委託外面學者所進行的試驗,也都需要公司的允許才可以對外發表。這種把關方式,消費者與環保團體對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大的質疑,不是沒有原因的。
(郭華仁為台大農藝學系教授,主持gmo面面觀網站;吳東傑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基改作物 台灣農業希望?
2009-11-05 中國時報【余淑美】
全球人口如火箭般往上衝,但是氣候日趨暖化不正常,雨量分布不均,水災沖蝕肥沃表土及造成汙染,旱災則加速土地沙漠化,導致可耕地面積縮減而糧食難以增產。如此人口與糧食正負成長情況下,糧食短缺問題已漸次浮現,未來將更嚴重。
台灣看似豐衣足食,實際上,糧食自主率僅約三○%,大部分糧食、肥料及農藥依賴進口,價格易受國際情勢波動所影響,「糧食風暴」一旦發生,我們有準備嗎?
因此,提高作物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是必須努力的目標。但是傳統育種速度過慢,而基因工程育種可快速將耐逆境與病蟲害、及增加產量的基因導入作物中,是提升作物產量最具效率的策略。
研發及種植基因改良(基改)作物已是全球農業生技的趨勢。自一九九六年美國開始種植基改玉米、大豆、棉花及油菜,二○○八年全球種植面積已達一.二五億公頃,作物種類至少十五種,年產值高達八十億美元,有二十五個國家種植基改作物,相關農企業蓬勃發展,農民受惠良多。
種植基改作物最大好處之一是減少該作物農藥使用量二○─五○%,大幅降低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傷害。此外,也減少除草、人工及機械能源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經濟且環保。由於提供糧食與生質能源雙用途,基改作物的面積及種植國家正快速增加中。
基改食品已融入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市面上的豆類製品及動物飼料─玉米與大豆,高達七○─九○%為基改產物。基改食品上市十三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並未有對人體造成傷害確定的案例。基改作物安全性的議題應建立在科學驗證的基礎上,目前有太多以訛傳訛的負面宣傳,全然否定眾多優點,卻將發生機率微乎其微的潛在問題無限擴大,在台灣因此阻礙農業生技的發展。
十年多來政府容許大量的國外基改產品合法上市,可是國內研發基改產品至今未獲准商業化。另一方面,農民卻已迫不及待地自行種植數種可減少施用農藥之基改作物。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因此病蟲害多,農藥用量為亞洲平均的二.五倍,更為美國的五倍,被稱為「農藥王國」,減少農藥之基改作物更顯必要性。政府實應認真檢視基改作物的政策,正視農民、消費者及市場的需要。
目前研擬中的「我國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政策」說帖,基改目標排除食用作物及外銷農產品,一旦定案將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科技的發展,因為僅剩少數內銷花卉與植物生產醫藥用途之二次代謝物與蛋白質。基改花卉在技術上困難耗時,而醫藥用途產品必須長期進行動物與人體實驗,均無法在五至十年之內形成具經濟規模之產業,企業界投資必然裹足不前。過去已蹉跎十年,如果未來再浪費十年,確定台灣高科技農業將走入歷史。
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只要有效管理,基改與非基改作物確可共存。多年來我國的保守政策,已使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契機及國際競爭力不斷流失,因擔心影響外銷而阻礙基改產業的作法,反而失去創造更高產值之高科技產品的機會,以及付出農藥危害環境與消費者、農民陷入經濟困境重大的代價。須知只有高科技,台灣農業才能與具有廣大土地與便宜勞工的各國競爭。
糧食、能源及環保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最重要的議題,而農業生技在這些議題上最能做出重大貢獻,已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焦點。台灣在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一直無法脫離政策性的困境,目前更面臨中國強力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壓力。政府應盡快制訂眼光長遠具彈性的政策、積極擘畫藍圖、培育人才及鼓勵相關產業,並有效利用高達二十二萬公頃荒蕪的休耕地在這些目標上,以確保我國糧食及能源的安全。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基改作物 仍應謹慎應對
2009-11-06 中國時報【郭華仁、吳東傑】
時報昨日刊載中研院余淑美博士的投書,認為我國應發展耐逆境、抗病蟲害的基改農作物,以確保糧食自主。這樣的主張不但過度美化基改作物的好處,更是未能體會到我國農業問題的癥結。
四大基改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是種在美洲的大農國家。我國進口的大豆、玉米主要來自美國,因此國人也吃了十年的基改食物。至於水稻,目前僅四項抗除草劑的基改稻分別在加拿大、澳洲、墨西哥、哥倫比亞與美國獲准作為食物,而只有美國核准兩項的種植。歐盟各國與紐澳日本都還未通過食品審核。
三年前外銷到歐洲、日本的美國米被發現混雜少量未經核准的美國基改米,引起軒然大波,歐日等國立即禁止美國米的進口,已進口者則退回、銷燬或者下架,造成美國米出口受阻;農民不堪損失,紛紛控告生技公司,光是賠償金額就高達一億美元。中國學者三年前已研發出抗蟲基改米,然而鑒於基改米對健康、環境以及消費者的抵抗等因素,該國政府迄今尚未敢核准該國農民種基改米。不過同年歐洲也發現由中國進口的稻米混雜了基改米,同樣引起抵制;經過調查,原來研發人員在政府未核准上市前就已經為了私利而偷偷地販賣不合法的稻種,導致汙染情況的無法收拾。
我國農業的困境在於生產成本的偏高,但是基改作物種子費用高出一般品種兩到五倍,只會提高農民的生產成本。而余博士所提的耐逆境、抗蟲基改作物,其產品不但無法提高售價,更會嚇跑消費者。
研發基改作物的缺點在於把複雜的農業問題簡化成一兩個基因,雖然短期看起來有其優點,然而將來還是會重蹈第一代綠色革命的覆轍:把作物生產問題簡化成肥料與害蟲,這種化約式的科學產生了化學肥料與農藥,雖然短期造成增產,長期以來嚴重的斲傷農地環境,農業已無法永續經營。把研發基改的經費轉撥來加強有機農業的研發,才是提升農產品價值連帶恢復環境健康的良方。
衛生署上周預告基因改造稻米及木瓜需辦理查驗登記,引起輿論的撻伐,迫使農委會澄清政府採購進口食米招標文件明確規定不得含基改成分,且基於國內生產環境與消費者權益,農委會不會開放基改稻米。農委會的表態顯然是明智之舉;然而面臨中國非法基改稻米的私下種植,政府應該進一步積極訂立辦法,預防國內稻米被汙染,以確保稻農的權益。
至於基改食品安全與否,雖然合法的基改食品人類吃了十年好像沒發生什麼問題,但連世衛組織也沒敢替其長久性的安全背書。實際上所謂政府的審核把關,即使在美國,也都不是政府或獨立研究機構在進行安全性評估試驗,而是讓生技公司自己進行試驗,把數據送給審查委員審核。過去好幾個被抓包的例子顯示生技公司會隱瞞不利的數據;生技公司委託外面學者所進行的試驗,也都需要公司的允許才可以對外發表。這種把關方式,消費者與環保團體對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大的質疑,不是沒有原因的。
(郭華仁為台大農藝學系教授,主持gmo面面觀網站;吳東傑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第五與第六次測驗的重點
兩次皆為上課考試, 馬上改考卷, 題目只出在投影片上, 作答時只要寫下答案即可. 必考的方向為:
- 各類Archaea, Bacteria, Protists, Fungi與Plants的營養與生殖的比較
- 世代交替型式之比較, 尤其是配子的運動性, 配子形態, 單套體與雙套體出現在那些部位與時期, 合子, 孢子, 孢子體, 配子體這些名詞在各類群使用的異同等等
- 引發重要疾病的病原體(可能是Bacteria or Protists)與其制病與傳播途徑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幾個有關微生物學/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的教學資訊
所謂的微生物只一群肉眼不可見生物的集合總稱, 內容包含了原核的bacteria, archaea, 真核的protists等等. 根據新近的演化假說架構, 微生物學, 細菌學, 真菌學, 藻類學與寄生蟲學開始有了很大的重疊, 因此多方瞭解這些學門的知識是有其必要的. 以下介紹幾個相關教學網頁提供同學參考:
- 交大開放課程中的微生物學部份
- 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中的微生物學部份
- 藻類學網路學習連結, 重要菌種學名發音 (東吳大學微生物系黃顯宗老師)
- 科博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藻類學
- 國立海洋大學藻類應用生理研究室藻類學相關資訊
- 嘉義大學蔡固竹老師的真菌學教學網頁一與網頁二
- 台北醫學大學寄生蟲學學習網
- 醫用微生物學詞匯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 Your Inner Fish: A Journey into the 3.5-Billion-Year History of the Human Body
可參考中時開卷的書介, 書中所提到的Tiktaalik roseae是我們上到脊椎動物進化時一定會提到的化石生物.
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
原著為Chris MacManus的RIGHT HAND, LEFT HAND: The Origins of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 and Cultures. 可在google books上試閱, 中文版可見各網路書店的介紹.
鼓勵大學部學生參與本週六的神農獎海報競賽
本週六是神農獎海報競賽, 歡迎大學部參加, 修普通生物學者可撰寫神農獎參與心得
視同一次報告成績, 但請不要寫以下的五四三(保證零分):
(1) 我覺得學長姐都好強, 希望我長大和他們一樣~~~(重點是後面的~~~符號)
(2) 希望系上多多辦這樣的活動, 如果餐點可以再豐富一點就好了
(3) 感想就是我都看不懂, 生物學真是奧妙啊XD
(4) 為什麼海報都是英文, 英文到時方恨少啊, 我還是砍掉重練好了
(5) 感謝老師推薦這個活動, 雖然我看不懂但我覺得真得挺不錯的, 大推
(6) 這次的活動非常有意義, 希望生科系生生不息
.....
時間為週六早上9-12 am, 地點為生科館(應該有點心可吃)
視同一次報告成績, 但請不要寫以下的五四三(保證零分):
(1) 我覺得學長姐都好強, 希望我長大和他們一樣~~~(重點是後面的~~~符號)
(2) 希望系上多多辦這樣的活動, 如果餐點可以再豐富一點就好了
(3) 感想就是我都看不懂, 生物學真是奧妙啊XD
(4) 為什麼海報都是英文, 英文到時方恨少啊, 我還是砍掉重練好了
(5) 感謝老師推薦這個活動, 雖然我看不懂但我覺得真得挺不錯的, 大推
(6) 這次的活動非常有意義, 希望生科系生生不息
.....
時間為週六早上9-12 am, 地點為生科館(應該有點心可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