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如果只有兩節課的時間上生態學,你可以怎麼上?

上課時數不足的問題不但只發生在國高中,連在大學都很困窘。最近有老師問我:「如果只有兩節課,你認為生態學要上什麼內容?」

好的,講到「生態」兩個字,你認為在腦袋會浮現什麼樣的「事件」、「議題」與「術語」?是什麼「北極熊無家可歸」?還是「食蛇龜走私嚴重」?或者是「美麗灣開發案」?其實我認為談這些都還太早,如果你面對的是一群「有上過學但什麼都不記得的學生」,他們最需要理解的其實只有三個重點:
  • 究竟什麼樣的事件與議題屬於「生態學」範圍?
  • 你的人生和「生態學」有什麼關係?
  • 如果你需要尋求「生態學見解」來解決人生難題,你可以怎麼做?
一般課本大致上會以如下的結構來陳述生態學的知識體系:
  • 生態學要覽
    地球氣候的變遷與變動
    氣候與各種生態系分布的關聯性
    生態環境的變動體系
    物種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
  • 行為生態學
    刺激的接受與簡單及複雜行為的關係
    學習在連結經驗與行為間的角色
    對特體生存與繁殖成功與否的選汰如何解釋行為的多樣化
    行為演化的遺傳學基礎
  • 族群生態學與生活史特質
    影響族群動態的生物與非生物因子
    族群如何增長
    天擇與生活史特質的關係
    族群增長的調控
    人類族群的擴張
  • 群聚生態學
    物種的交互關係
    食物網與食物鏈的形成
    干擾如何影響物種組成與多樣性
    生物地理因素如何影響群聚多樣性
    病原如何改變在地與全球的生物群聚
  • 生態系生態學以及能量流動
    生態系中的物理與化學法則
    生態系中的能流與限制族群增長的因子
    取食階層間的能量移轉
    生態系中的生物、地化與水文循環
    如何復育退化棲地
  • 全球生態學與生態保育
    人類活動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
    族群保育、族群規模、遺傳多樣性與棲地品質
    地景保育與永續利用
    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永續發展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上面的子標題總共有28個,兩節課100分鐘的話,一個子題只能講3.5分鐘。不會吧?挑出一章來講?我認為也不對。好吧,如果你的時間真的不夠,而且看起來根本就像是一個環境教育場合,那麼我會建議這樣上課:
  • 事前收集學生對「生態」與「生態學」的概念以及自己最在乎的事。
  • 在上課前就要把這些問題整理好,先瞭解學生在生態學知識上的鴻溝與落差在那裏?他們可能根本不認為生態學與他有關,他可能會認為有關,但只是為了通過考試。總之,在課前把那些問題一一安排到真正的生態學知識架構中。
  • 在課前找好你認為最具議題說明性的影片,一個片段只要3-5分鐘就好。其實很多國家地理頻道或BBC的影片都非常適合在3-5分鐘內呈現一個議題。
  • 開始上課了。在學生面前示範你如何把這些議題一一歸納、梳理,並與專業生態學研究社群的想法安排在一起。告訴他們他們「已具有的知識基礎」與「有待填補的知識落差」在那裏。這時候就開始依據他們提出來的問題安排課程的行進。假使所有學生的問題被歸納成9大類,那我們就只要談那9個問題。當然還要依據學生的程度來決定知識深度。理想上來說,我希望能夠談到每一個議題的「現象」、「問題」、「假說」、「檢驗與研究的方法」、「現今科學界的一般看法」還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應用性」。也就是說不只要談「what」,還要談「why」與「how」。

    我舉個例子來說,假設(雖然不常見)有同學提到:「新聞上說台灣在未來就沒有魚了,是真的嗎?」這時候我需要準備的議題就有:

    食物鏈、食物網、生活史特質、海洋生態系、養殖vs捕撈漁業的成本、代價與利益、過漁如何影響魚類生殖與族群規模、海鮮文化vs海洋文化。

    我還要適時插入一段「魚線的盡頭」讓大家有感,當然還是要談在實務上永續海鮮選擇的重要與困難。這樣講完一段大概就要10-15分鐘。但已經涉及了族群、群聚、保育與永續的議題。
我認為課程就算再短都沒關係,重要的並不是可以塞入多少知識,然後單向告知「這很重要」。我也不認為應該要馬上來個測驗來顯示自己的教學有多立竿見影。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如何誘發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進而在接收知識與技術以後產生自學的動力,最後可能參與社會與世界的改造。當然這不會只有老師單方面的責任,但若要在短時間內上好一門課,的確需要多做一點事前的準備,這樣才能善用那僅存的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