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上普生正課,我給學生一個新的挑戰,也就是不一定要買課本。
聽起來很可怕對不對?不用課本是要怎麼上課?
我是這樣想的:
- 事實上大學的普通生物學在章節的安排次序上和高中選修生物沒什麼兩樣,大多數的大一學在大一上學期不盡然學到什麼新的東西,但是會因為沒有閱讀原文書的經驗,正和普生的英文奮鬥著。如果學生沒有受到好的閱讀引導,那麼最後只會渡過痛苦的英文閱讀陣痛期,但是在知識上並沒有前進多少;
- 不管是Campbell或其它生物學課本,也都是整理好的東西。但我很少看到那一本課本把生物學每一個分支或學門中「那最重要的問題(fundamental questions)」點出來。多半都是簡單陳述理念,然後就給一堆例子,連假說的形成、倡議者的思想背景也很少著墨。重點是很多例子因為太偏西方世界的經驗(例如北極圈馴鹿的雜交,或是荒漠中的掠食者與獵物族群動態),所以對學生來說很難想像與感同身受。如果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非政府組織(NGO)的成員、政策領導者,那麼我們就有必要瞭解課本以外的世界;
- 普通生物學的課本幾乎沒有文獻來源的引用,所以學生仍然只能由課本上得到一個說法,一種評價,甚至把課本上所說的就當成標準答案。但是很抱歉,生物學明明就不是這樣的科學。因為我們在處理活生生的生命所衍生的科學議題,因此我們隨時要準備面對「昨天的已知在今天馬上過時」的狀況。如果只使用課本,或太倚賴課本的陳述邏輯,我不認為學生會有機會很快地自我組織知識體系,並且看到課本所建構的知識以外的世界。如果是更進階專業學門的課本(例如免疫生物學、演化生物學、遺傳學),其作者通常會引用相當大量的研究文獻,我認為這樣的書籍比較能夠協助學生瞭解重要文獻的角色,並形塑議題的來龍去脈;
- 多數課本廠商所提供的投影片都很糟糕,很醜,沒有梗,沒有趣,甚至和課本脫節,所以我並不打算使用課本所配備的這些看起來很方便,其實只是讓老師與學生偷懶的配備。
如果沒有課本,會不會不安心?我相信對學生來說是會的。有些人上課一定要抱著一本書才有安心的感覺,但不一定有帶著大腦。帶著一本書上課超重的,但那不必然代表知識的吸收。如果我們是一個基礎科學學系,需要在啟發學生,而不遵循他們早就習慣的學習方式,那就必然要冒一下險。這就好像要學生學著靠自己的平衡感、判斷與技巧過橋,而且還能隨心所欲地來來回回,而不需要攀附著上上下下的安全索,只能讓你從A走到Z。
如果沒有課本,我會怎麼上課?
- 我會使用自己的投影片來說明生物科學的知識發展與架構;
- 我會使用各種身邊發生的生物科學相關議題,來告訴學生每一個學門在此議題中的角色與輕重;
- 我會讓學生「喚醒」差點失去的好奇心與動力,從自己有興趣的議題進入,然後再由那個點協助他發展自己的知識網絡,但需要涵蓋生物科學的大多數面相。
那我打算怎麼評量呢?既然如此,學生要做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分析、發想、寫作與討論。而不只是背誦名詞與練習考古題。而我的角色就是協助他們走過每一個知識探索的步驟,看看他們的耐力,看看他們的進步,還有學習成果的品質。最後我想看到的就是自學的動力,還有養成對知識的品味。如果學生到了學期末以後發現自己為了自己有興趣議題的探索,而讀了這麼多資料,那些資料的集結就會成為他自己寫下的歷史,集合起來就是他自我導引與學習的教材,而不是被老師餵食的餌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