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個組普生實驗報告(一)的首發草稿。由於我想要公開地告訴大家我是如何修改學生報告的,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會根據結構、科學品質、辭彙、語氣及標點等細節一一說明。
大多數的學生可能沒有見識過什麼叫作「評論型」文章。多數學生從小到大所讀的文本大多數都是「介紹型」的,也就是作者悠悠地訴說想要傳達的知識,因此讀者在行文中見不到任何觀點的交錯與辨證,很少見到舉證,然後到最後也很少見到經過權衡與評量所下的結論。
所以當同學打算寫一篇評論媒體資訊的文章時,應該要怎麼起頭?文章的結構應該是什麼?誰來決定具有什麼樣結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是威權嗎?還是共識?
在此我要特別提到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很喜歡閱讀,而且在閱讀的時候除了「看懂」,還會「分析」與「歸納」,那麼你的閱讀就不會只得到「直覺上的好惡」或「文本的主旨」,而會得到對文章的「鑑賞力」與「品味」。這樣的品味能讓你自行思索一篇文章的品質,進而看出門道,然後模仿。模仿多次熟練以後,或許就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當你讀了很多評論型文章以後,你是否能歸納出公認的好文章的結構?就我的經驗與品味來說,我認為一篇好的,評論媒體對科學研究報導的文章應該要具備以下的元素與順序:
所以當同學打算寫一篇評論媒體資訊的文章時,應該要怎麼起頭?文章的結構應該是什麼?誰來決定具有什麼樣結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是威權嗎?還是共識?
在此我要特別提到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很喜歡閱讀,而且在閱讀的時候除了「看懂」,還會「分析」與「歸納」,那麼你的閱讀就不會只得到「直覺上的好惡」或「文本的主旨」,而會得到對文章的「鑑賞力」與「品味」。這樣的品味能讓你自行思索一篇文章的品質,進而看出門道,然後模仿。模仿多次熟練以後,或許就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當你讀了很多評論型文章以後,你是否能歸納出公認的好文章的結構?就我的經驗與品味來說,我認為一篇好的,評論媒體對科學研究報導的文章應該要具備以下的元素與順序:
- 先談議題本身的概況與重要性(起)
- 再談受評論的媒體資訊來源(起)
- 描述原始資訊或文獻源頭說了些什麼(承)
- 比較媒體報導(或解讀)與原始資訊的差異,甚至觸及其它相關資訊(承)
- 若真的有差異,開始推敲造成這種落差(或誤解)的可能性(轉)
- 最後為這個報導的品質下一個結論,或進一步提供延伸閱讀的建議(合)
整篇文章還是需要有起承轉合四個部份,看起來論理的過程才是完整的。所以這一組的報告草稿是否具有完整的結構呢?我認為大致上都觸及了,所以結構大概還可以,但是還不足的部份是什麼?撰寫的格式、標點符號、描述議題的完整程度,與用詞的精準性都還有待加強。當然文獻的引用方式也還需要修改,但這就是下一篇文章要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