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第二次測驗重點

  1. 地質年代表上之各元, 代, 世, 紀的原文與中文對照, 主要年代區隔, 特定年代內的主要演化事件
  2. 板塊漂移理論中地球各主要板塊的位置,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主要大陸之形成, 以及代表性的生物分布格局 (例如某某生物之分布格局可代表某某大陸的分割分化(vicariance)歷史)
  3. 支序學派理論下一個演化樹(evolutionary tree)中重要名詞的解釋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提名你最喜歡的新物種

Nominate your favorite species described this past year!

Each yea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pecies Exploration announces a list of the Top 10 New Species for the preceding calendar year. Last year, the sleeper ray Electrolux addisoni was elected because of the "vigorous
sucking action" of the ray that rivals "a well-known electrical device used to suck the detritus from carpets, furniture, and other dust-gathering surfaces in modern homes.”

To nominate your favorite critter, complete the nomination form at: http://species.asu.edu/species-nomination. The species must have been officially described as new during the calendar year preceding. Obvious examples of criteria for selection include “records” (largest, smallest, etc.), “superlatives” (most, first, last, etc.), humorous or interesting
names, surprising characters, properties or distributions, etc. For ideas, check out last year's winners at http://species.asu.edu/Top10

The deadline is April 1, so act fast!!

Sincerely,
Mary Liz Jameson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對生物觀察報告之準備與撰寫的提點

每一份報告都要包含下列的元素:
  1. 物種的基礎資訊 (參考EOL欄位設計)
  2. 飼養(種植)與照護的的技術問題 (餌料, 空間, 基質...等等的準備; 困難的解決等)
  3. 過程中所發掘的科學議題(例如螯蝦跳缸的原因), 以及嘗試解讀這些問題的文獻閱讀, 假說, 構想等等
  4. 結語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新增科普論壇連結: BioonNews

這是中國的一個生物科學訊息與產業論壇, 其中有許多相當不錯的譯文, 但閱讀時應留意兩岸用語及邏輯的差別, 並與原文比較譯文的精確性.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最新研究北京猿人 77萬年前就存在 (中時)


中國時報 2009.03.13  
最新研究北京猿人 77萬年前就存在 陳筑君/綜合報導

「北京猿人」變老了。中國與美國科學家近日公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北京猿人」生存的年代,比原先認為的還要早上廿萬年,約生活在七十七萬年前,顛覆一般教科書對北京人的相關論述,預料將掀起新的論爭。今年是北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發現八十周年,中外學者對於北京人的生存時間,原本認為約距今五十萬年。

但在最新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冠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等人,發表最新研究結果,將北京人的生存時間推向更久遠的七十七萬年前。

比原先認為的還早廿萬年
該雜誌以一個白色和棕黃色相間的北京猿人頭骨圖像為封面,下方用黑體大寫英文雙關語寫著:「北京猿人真酷(PEKING MAN WAS COOL)」,顯示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原先認為的更久遠、更寒冷。

由沈冠軍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新的年代測定技術,這種被稱為「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方式,最早用於地貌研究中,測定河流下切速度。

○三年,該方法被成功應用於南非一個古人類遺址的年代研究,其結果被發表於《科學》雜誌。沈冠軍說,「文章發表後,我們馬上意識到,它有可能為中國古人類遺址的年代研究帶來新的契機。」

高星則表示,推進二、三十萬年,在古人類學研究上,或許不是驚人的時間差,但對北京猿人來說,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這個時間將北京人的生活環境,移向了一個更寒冷的時代。

生存在更寒冷的冰河時期
文章說,七十七萬年前,地球正經歷一個較寒冷的冰河時期,當時的人類是遷居南方還是留在北方,該次研究得到初步答案,「結果表明,七十七萬年前的小冰期時候,人類是留在北方,而留在北方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為他們特別耐寒,另一種則是北京猿人用火。」

周口店遺址自一九二七年開始有系統發掘後,先後發現了代表四十多個猿人個體化石材料、十餘萬件石器、豐富的人類用火遺跡,以及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但這些被發現的化石,都於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中失蹤,至今不知去向,成為不解之謎。

Nature的三篇原文:
Peking man older than thought [連結]
Palaeoanthropology: Asian Homo erectus converges in time [連結]
Age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determined with 26Al/10Be burial dating [連結]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課程時程調整 (作業與測驗)

本學期的上課時程如下 (編號為週次)
  1. 02/18: 課程說明
  2. 02/25: Mechanisms of Evolution -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A Darwinian View of Life, 第一次測驗
  3. 03/04: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第一次作業
  4. 03/11: The Origin of Species & The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5. 03/18: Phylogeny and the Tree of Life 第二次作業 (3/16交)
  6. 03/25: 校運會停課 第一次報告繳交 (演化電玩)
  7. 04/01: 接續3/18課程
  8. 04/08: Archiae-Bacteria 第二次測驗 (地質年代表與主要演化事件)
  9. 04/15: 期中考週 (Plant Diversity)(要上課喔)
  10. 04/22: Generation alternations 第二次報告繳交 (科普讀物)
  11. 04/29: Fungi
  12. 05/06: Animal Diversity - Invertebrates 第三次測驗 (範圍是Archiae至Fungi)
  13. 05/09: 中山與成大生物競試 (當作第四次測驗成績)
  14. 05/13: Animal Diversity - Vertebrates
  15. 05/20: 老師出國開會 第三次報告繳交 (生物飼養)
  16. 05/27: Vertebrates - Ecology (前半部)
  17. 06/03: 老師出國開會 第五次測驗 (範圍是棘皮, 脊索與脊椎動物, 由助教處理)
  18. 06/10: Ecosystems & Conservation Biology
  19. 06/11: 期末考週 第四次報告繳交 (環境事件)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第二次作業題目

第二次的作業題目如下:
  • 請比較以下物種觀: typ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phylogenetic species concept與evolutionary species concept. 請各位同學試著找出該學說的作者, 原始發表文獻出處, 學說的基本構想, 應用上的優缺點(或限制)
  • 請比較三個種化作用(speciation), 也就是allopatric, sympatric, 以及parapatric speciation的定義, 被預期可能伴隨的現象(雜交, 基因交流, 基因漂變等), 並例證說明.
請於3/16日晚間12:00前繳交以上問題的說明 (pdf檔). 可插入圖說明, 請勿抄襲網路文字, 照抄網路文字者一律零分計算, 封面格式請由此下載, 其它繳交之注意事項請見報告一之說明.

黑猩猩有心機 存石頭丟遊客

【聯合報╱編譯高國珍/報導】2009.03.11 04:27 am

9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黑猩猩會儲存石塊作為彈藥,在生氣時扔向動物園遊客。這證明先前實驗所獲結論,即靈長類和人類一樣,會為未來預先做好計畫。

2006年德國一項實驗顯示,紅毛猩猩和侏儒猩猩能想出用什麼工具摘葡萄,而且數小時後仍然記得要帶著那個工具。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博士生歐斯瓦斯(Mathias Osvath)與3名動物園飼育員共同觀察富魯維克動物園(Furuvik Zoo )一隻雄性黑猩猩桑提諾(Santino),逾十年後他發現,這隻31歲黑猩猩每天早晨遊客入園前,就開始冷靜地收集石頭,並從大混凝土塊上敲下圓盤狀的小片。如果這些混凝土太大,他還會將之敲小以適合手握丟擲,牠會等到中午再朝圍觀遊客擲去。 歐斯瓦斯說,因為牠投不準,很少人真被擊中,也從沒人受重傷。 雄性猩猩有掌控環境的天性,對環境內有他碰不到的人極難容忍。此研究9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歐斯瓦斯說,桑提諾收集或製造彈藥時「始終」冷靜,「與攻擊時的亢奮有天壤之別」。「這證明牠不是一時興起,是以複雜方式在設想未來。」 園方曾在早上將桑提諾關起來,讓牠不能收集石頭,牠的攻擊性卻依然不減。去年秋天決定為牠「去勢」,因桑提諾特殊行為只在6、7月發生,今夏可知成效。

【2009/03/11 聯合報】

原論文網址: Osvath M. 2009. Spontaneous planning for future stone throwing by a male chimpanzee. Current Biology 19(5): doi:10.1016/j.cub.2009.01.010

演化概念試題發展及學生概念學習狀況的分析

這是"中小學科學學習研究"所刊登的一篇文章, 時間在2003年, 其中有很多現象的陳述是值得各位同學參考的, 因為裏面所談到的現象在大學生裏仍然相當常見. 這邊還有幾篇類似的文章:
全國遺傳演化概念調查研究
將達爾文演化論發展史融入大學生命科學通識課程之研究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達爾文200】達爾文、演化論與珊瑚礁的未來[轉載]

作者:陳昭倫(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顧問、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

珊瑚礁是海底森林。圖片提供:陳昭倫2009 年2月12日就是演化生物學大師查理士‧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歲的冥誕。這位對於生物科學發展有著極大影響的博物學家,在1859年的鉅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所提出的自然選汰(Natural selection)與適應(Adaptation)的學說,徹底的改變我們對於生命的演化,物種多樣、滅絕等的想法,在200後的今天都還有許多生物學 者努力驗證他的理論。但是,除了海洋生物與地質學者外,很少人知道其實達爾文對珊瑚礁形成理論有著深刻的著墨,甚至早在1842年就出版了一本將近300 頁有關於珊瑚礁的書,書名叫作《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Coral Reefs)。而由這本書中就可看出達爾文對「演化」這個字眼的影子。

達爾文於1831年12月27日,搭乘配備10門大砲的軍艦「小獵犬號」(Beagle),從英國西南部普里茅斯的軍港出航。這一趟旅程主要是經由 南美洲、大洋洲、澳洲、印度洋,於1836年10月返回英國。在這5年的航行期間,達爾文經過大洋洲的加拉巴戈群島、大溪地、澳洲、印尼蘇門達臘外海的可 可斯群島(Cocos Island)、穿越印度洋經過查戈斯群島(Chagos)再到達模里西斯(Mauritius),這一路上最吸引他的就是許許多多不同形式的珊瑚礁群。 這對於完全沒有地質背景的達爾文而言,珊瑚礁的形成不僅是挑戰,也是除了沿途多樣的生物和化石觀察之外,最讓他思索的主題。

在返回英國後,達爾文不斷的研讀相關文獻,演繹推敲,終於在1842年出版了除了小獵犬號遊記之外的第一專書──《珊瑚礁的結構與分佈》。在那觀測 技術與水下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達爾文經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所提出有關於珊瑚礁形成的理論,後也一一獲得證實,至今一直受到引用。例如,珊瑚礁是腔 腸動物門的珊瑚蟲和藻類共生而成,由於藻類的繁殖需要光合作用,所以珊瑚礁只能在透明度高的淺海中成長,形成珊瑚礁的造礁珊瑚在水溫低於攝氏18度以下的 地方無法成長。 台灣擁有豐富之海洋資源,但不代表可以任意破壞、踐踏自然。圖片提供:海管處

另外,達爾文也提出珊瑚礁的形式可分成:珊瑚礁有裙礁(fringing reef)、堡礁(barrier reef)和環礁(atoll)三種。如裙子群擺直接附著於島嶼的是裙礁,與島嶼之間由海水相隔的是堡礁,中央沒有島嶼,形如甜甜圈的珊瑚礁就是環礁。又 如,達爾文認為珊瑚礁的平均成長速度是每年大約1.5公分,如果島嶼所在的海底沈陷速度比此慢,珊瑚礁即保持接近海面的狀態,裙礁即逐漸變成堡礁,進而成 為環礁。珊瑚礁這樣的「演化」程序,其實是他在觀察安地斯山脈、加拉巴哥群島等地之後,最先形成的想法,也間接證明早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一書之前的 17年,達爾文已經懷有一切事物皆曾「演化」的想法。更有趣的是,上述達爾文這些想法,後來地質學家在中太平洋的比基尼島(Bikini Island)和安尼威士克環礁(Eniwetok Atoll)進行鑽探所得到岩心判讀後而得到實例的驗證!因此,這次小獵犬號5年的航行不僅是對達爾文與演化生物學,而對珊瑚礁生態的研究,都開啟了歷史 的里程碑。

但是達爾文可能無法想像的是,在200年後的今天,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滅絕的威脅。這些威脅包括:棲地破壞、過漁、污染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加成效 應。特別是二氧化碳增加後,海洋酸化和極熱或極冷的溫度效應可能造成的珊瑚白化以及接續的死亡等,都是威脅珊瑚礁生存的很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為人類活動所 造成的災難,會使珊瑚礁生態系成為全球氣候變遷下第一個直接受影響的生態系。

紅珊瑚 。圖片提供:維基百科對 於珊瑚礁生態系而言,我們正站在時間快速消逝的關鍵點上,因為根據許多模式的預測,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在未來的50年間,造礁珊瑚的造礁能力將 因為海水pH下降影響碳酸鈣的沈澱,而失去造礁的能力。而海水溫度的上升也會影響珊瑚與其體內共生藻的共生生理作用,而導致造礁作用停止。

在本世紀末,全球的珊瑚礁生態滅絕,海洋漁業瓦解,人類的蛋白質供需失衡,更多的災難將接踵而至。在紀念達爾文200歲冥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 有更積極作為,推動珊瑚礁保育與教育的工作,努力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不然,下一本有關於人類歷史文的巨作的書名很可能是「物種滅絕」(On 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這本書裡面不只有珊瑚滅絕,還會包括我們自己──人類,不是嗎?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達爾文200歲生日 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最佳時機[轉載]

本報2009年2月12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今 (12)日達爾文(Charles Darwin)200年誕辰,也適逢他重要著作《物種起源》問世150周年,全球各地包跨台灣在內,均推出相關的特展、講座與科學研習等活動,紀念這位現 代演化生物學之父,並藉此機會重新審視此位史上最偉大科學家之一,遺留給全人類的重要遺產。

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與其機制,如天擇與性擇(Sexual Selection)等,至今仍是自然科學中重要的理論。達爾文遺留給人類豐富的遺產,其理論不止影響到現代生物教育與許多醫學相關領域,對歷史、神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學者也帶來深遠的影響。

對自然科學研究者而言,達爾文的創見深深改變人們對自然的瞭解,也讓人類重新檢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台灣土地面積僅佔全球0.0273%、物種佔全球1.5%達15萬種、物種多樣性達全球平均值55倍」,達爾文對於這樣生態資源豐富的台灣,存在什麼意義?

達爾文的理論不只解釋了生物多樣存在的現象,也讓人類瞭解到,「我們和其他物種都是來自同一祖先,是透過自然淘汰機制演化下來的。我們沒有權力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劉德祥這麼表示。

劉德祥是今年「福爾摩沙科學季──永遠的達爾文」系列活動策展人之一。今年的活動台灣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工藝博物館、農委會林試所、台大 生命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在各地巡迴特展,呈現達爾文的生平、他如何構思出驚世駭俗的理論、以及他的想法如何在今天仍與世人息息相關,希望讓人們進一步了解 演化背後的科學及其周邊議題。

另外,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也結合民間團體發起全台珊瑚礁總體檢行動。 珊瑚研究學者、中研院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達爾文對珊瑚礁形成理論有深刻的研究,他在研究珊瑚時已有「演化」的想法,關於珊瑚礁形成的理論也持續受到引用 至今。但達爾文想不到的是,200年後的今天,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滅絕危機。為此,他與其他珊瑚礁學者發起體檢活動,希望喚醒國人對珊瑚礁海域的重視。

對國際動態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造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Darwin200主題網站,以及民間組織Welcome Trust的主題網頁,另有澳洲達爾文大學建置的Portal for Darwin 200,均有相當豐富的國際接軌資料。

想深度認識達爾文的讀者,別錯過了以下精采活動,否則,下次還要等上100年了。

【台灣巡迴展覽】
 國立台灣博物館:展期2009.09.22 - 2009.12.27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期2009.07 - 2009.08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期 2009.04 - 2009.06.28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期2009.09 - 2009.12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物館:展期 2009.07.06 - 2009.09.0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達爾文200歲誕辰暨物種起源出版150年特展」:展期 2009.06.19至2009.10.12。

國立台灣博物館【大師開講達爾文】系列講堂
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是神創造了萬物?還是演化的偶然?演化論之父—達爾文在歷經五年的航海探險,至加拉巴哥群島探訪許多 獨特的生物,完成了「物種起源」的重要著作。2009年適逢達爾文誕辰200年,發表演化論150年,讓我們一起跟著大師的腳步,探索生物演化的奧秘。 詳請見 http://www.ntm.gov.tw

國立台灣博物館「挑戰達爾文─青少年辯論賽」
天擇?人擇?科學的進步,到底能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或是導致生態的浩劫?人是自然世界的主宰者,或終歸是自然萬物的物種之一?扮演上帝之手的人們, 在改變這個世界的同時,是否也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不可預測的危機。針對當今大家最關心的生態環境議題,以高中及大專青年為參賽對象,在一來一往的唇槍舌戰 中,讓我們在衝突矛盾中找到真理。 詳請見 http://www.ntm.gov.tw

自然中心工作坊
以英國自然中心課程為主軸,對象為環境教育工作者。地點於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時間為2009年4月(三天兩夜)。

小小達爾文自然探索體驗營
以林業試驗所北(福山植物園)、 中(蓮花池研究中心)、 南(扇平生態科學教育區)三個住宿自然中心為據點,提供學子不一樣的環境教育體驗。 時間2009年5、7、12月(三天兩夜)。

魚之傳奇
魚祖先出現在生命大暴發的寒武紀,經歷大滅絕與不斷地演化,終於在泥盆紀迄今始終為海洋中的優勢種類,本活動從魚的生活史,瞭解魚類演化過程所產生的奧妙之處。詳請見 http://www.nmmba.gov.tw/

台灣大學慶祝達爾文200歲誕辰活動
每月舉辦的科普演講和達爾文講座(Darwin Lectures),由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介紹演化的相關概念和議題,以及生態攝影作品展覽及視覺藝術展。 詳情見:http://homepage.ntu.edu.tw/~ctting/darwin200ntu.html

東海大學慶祝達爾文200歲誕辰活動
6月將邀請前駐英代表林俊義教授進行多場演講與討論會,地點於東海大學,公開展示過去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研究所所進行與生物演化有關的研究成果,同時展出在台灣出版有關演化學的科普書籍,並與林業試驗所於蓮華池生態教育中心共同舉辦田野調查營。詳請請見http://www.nmns.edu.tw/

國際學生高峰會-達爾文與演化科學
英國文化協會台北辦公室將徵選三位未來青年領袖(16-18歲)代表台灣至英國參加此高峰會。時間 2009.06.30-2009.07.02,地點於英國自英國自然史博物館。

【影片特展】國家地理頻道《達爾文兩百週年紀念特輯》
《達爾文的演化遠征》

首播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在搭乘小獵犬號環遊世界的五年之中,達爾文只在加拉巴哥群島待了五個星期,有別於一般的看法,他最大的頓悟並不是發生在加拉巴哥群島上,這個頓悟其實來自 於多年在南美洲野地探險的經驗,當地的森林成為達爾文信仰的教堂。在這個從沒見過的世界裡,達爾文的感官被充滿生命的環境淹沒,但他的發現,卻使19世紀 一位博物學家感到困惑。

《演化足跡:陸上行鯨》
首播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古生物學家在巴基斯坦的一座山脈,挖掘出一塊不完整的顱骨,屬於一種不知名的哺乳動物。雖然巴基鯨的外型與狼酷似,考古小組一直無法把這塊化石分類,直到 發現內耳的一塊S形小骨為止。令人驚奇的是,巴基黥根本不是犬科動物,而是一種過渡動物– 一種原始鯨魚–正準備嘗試在水中覓食。

《演化足跡:迅猛火雞》
首播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科學界早已表示恐龍已經絕種;不過證據顯示有一種恐龍根本沒有消失,反而演化成為一種新生物,和人類共存。在一次有趣的演化轉折中,迅猛龍–因為電影侏羅 紀公園而永恆不朽的一種凶猛掠食動物--已經演變成一種相當溫馴的後裔:火雞。但身為天生殺手的迅猛龍,又是如何及為何演變成這種低調、長相還有點古怪的 鳥類呢?

《演化足跡:熊族崛起》
首播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重播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下午2點
熊族熬過了劇烈的氣候變化跟人類的稱霸。有些熊演化出獨特驚人的武器而得以存活,但某些種類的熊–包括地球有始以來體積最大的熊–卻已消失無蹤。本節目將介紹體型如同小狗一般的動物,如何在3千萬年前從樹上來到地面,歷經演化,繁衍出不同種類,散布世界各地。

第一次報告繳交事宜 (演化電玩)

格式
  • 報告繳交格式請於下載 (word格式, link有效期限為七天)
  • 請使用word文件之初始邊界設定 (上下2.54cm, 左右3.17cm)
  • 除標題外, 內文請使用12級字. 中文為標楷體, 英數皆為Times New Roman字體.
  • 行距請使用最小行高0pt, 與前後段均為0.
  • 對齊格式使用左右對齊 (不是左右拉開), 左右對齊並非一般word初始設定, 請由自訂工具的格式處抓出來.
  • 除西文參考文獻外, 所有的標點符號皆使用全形
  • 請儲存為word格式, 而不是Office 2007的docx格式
  • 字數不限, 重點在於寫作品質以及言之是否有物
撰寫
  • 參考文獻的撰寫與引用方式請參考這邊
  • 有關學生寫作上經常出現的毛病與注意事項請參考這邊, 這邊, 這邊以及該blog上的相關說明.
  • 鼓勵使用圖表幫助文字的說明. 圖或表若非由自己繪製, 請註明引用來源以及繪製者或文獻作者.
繳交
  • 繳交期限為3/25的晚間12:00之前. 遲交零分.
  • 作業檔名格式 - BioEssay1-學號, 格式不符者退件
  • 繳交作業的E-mail規定: 標題請寫 - 普生作業一 - 姓名, 內容請以您認為有禮貌的方式表達這是您的作業. 而且不可以要老師笑納 (為什麼老師要笑納啊?), 並留意是否打錯字 (把老師名字打錯總成績直接扣10分)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為什麼動物那麼"笨"呢?

最近接到幾位同學的來信, 談到他們養的動物"為什麼那麼笨". 嗯, 該怎麼說呢? 許多同學從小到大可能沒有接觸過其它生物, 或者, 就算接觸過一些生物, 也從來沒有把這些生物當成一個存在的生命看待, 因此所有思考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其實我要說的是人類沙文主義, human chauvinism). 以人(或其實根本是自己的生活經驗)的道德, 文化觀點, 智能, 或甚至是媒體印象來面對這些生物, 而不是試著以生物的本能與需求來理解這些生物的行為, 以及與環境間的互動. 希望各位同學多多查詢這些動物的背景資料. 所有的生物, 就如同每一位同學, 都不一樣, 而尊重, 欣賞並理解所有生物的差異是學習生物學的第一步.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十九世紀以來的進化學說(林飛棧教授著)

這是已故的中研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林飛棧老師於1984年所撰寫的科普文章, 值得同學一讀. 全文網址於.

網路交易活體動物請小心

請各位同學注意, 請儘可能不要在網路上交易活體動物(特指保育類與名列CITES的爬蟲類), 以免莫名其妙發生問題.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第一次作業投影片下載

請於7天內於此處下載

第一次作業釋疑

  • 課本第457到458頁,有關"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那段提到, 達爾文剛開始並未提出evolution的概念,所以以枝狀圖列出象的演化及滅絕順序最終是在表達evolution嗎? 該圖之目的乃是闡釋同一個演化支系上在不同時期出現的生物, 其子裔的特徵乃是獲取自祖先, 而在不同的演化階段子裔不但承襲祖先特徵但也獲得新的特徵狀態, 例如象鼻的延長, 門齒的長度的形狀, 以及耳的面積.
  • 作業第四題,List and explain Darwin's four observations and two inferences可以以中文表達還是須背出原文呢? 這不是考朗讀或背書, 而是要理解Darwin的四個觀察與兩個推測倒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普通生物學, 而不是國文填通題.
  • 作業第六題,Describe at least four lines of evidence for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是希望我們提出某動物某些器官的演化證據(鳥在不同島嶼因食物的差異而嘴型不同) 還是整個(不是型)的轉變(鯨魚由陸地轉入海中生活) 還是兩種形式都可呢? 感覺這個問題有點偏離主旨. 這個題目要問的是, 有什麼樣的線索與觀察支持演化是由天擇, 而不是人擇所驅動的.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顯然把"lines"當成"舉例說明演化存在的證據".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2009-03-03同學來信

  • 最近看了些有關演化的科普性資料,有些資料提到了些想法:當演化出來的性狀,對生物有害於生存時,性狀會被去除也就是說,不一定會生物有用的性狀才保留,只要無害就會保留.舉例-人的長相,捲髮或直髮,雄性的奶頭,都是對生存無害的性狀所以保留了相當多不同的表現型. 而我想到到了一個演化的例子,但是有些關鍵點不太懂, 例子:在深海中的有大部分的甲殼類表面是白色,而且有些在洞穴中的魚會有眼睛退化的現象.而我不懂的地方是,在深海中幾乎趨近無光線處,無論物體呈現什麼顏色都無法辨識,那白色跟其他顏色有差嗎,為什麼白色有演化上的優勢,而洞中魚的眼睛為什麼會退化,有眼睛跟沒眼睛都看不到,似乎無眼睛的不會有優勢,如果要發展其他感官,在眼睛存在的狀態下,只是多浪費點能量而已,似乎不會對生物有害
  • 在普生課本454頁 右邊 中間段 第二句說"繼承後天獲得的特徵成為了進化的一變數", 根據拉馬克的錯誤 應該是沒有後天獲得的特徵會傳給子代吧,我不太懂這具是什麼意思.
  • 普生課本460頁的實驗的結論說"在這個族群中發生一項可被觀察出來的進化變異", 請問單純只是不同性狀的魚族群數量變化就算在進化的範圍內嗎?如果經過的時間夠長, 是否表現出鮮艷顏色魚的基因(顯性或隱性基因組或者是多基因遺傳中含有較多顯色基因)是否會滅絕只剩下不鮮艷的魚?
  • 變異是否能產生全新的種?有突變成功產生新物種的例子嗎?
  • 達爾文的論文中有說到全世界的物種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的嗎?還是這是後人自己加的?

除飼養箱外還有以下物品可以出借

  1. 水族箱用打氣機 (及其附件)
  2. 底砂, 木屑, 樹皮墊料, 塑膠草皮
  3. 加溫與照明設備
  4. 餌料
  5. 花盆, 肥料等園藝資材. 選擇種植物者可將植物種在生科館6樓陽台, 但要自己來澆水與施肥.
以上物品數量有限, 借完了就沒了.

飼養生物的基本常識和態度

目前看到同學們對於這個飼養生物的報告似乎是手足無措, 原因是99%的同學從小到大沒有接觸過任何活體生物, 因此對於生物的態度與老師的期待有非常大的落差.
  • 的確有很多的生物可以被輕易地買到, 但是為什麼不從身邊的生物著手? 而一定要花錢購買?
  • 購買生物之前真的做了功課嗎? 還是先買回來再說?
  • 買了之後要做什麼? 想要進行什麼樣的觀察? 想清楚了嗎?
  • 是否做了足夠的功課布置這些生物的飼養空間, 餌料與其它應該具備的設備?
  • 是否只是因為交差而人手一隻老鼠? 然後報告就是在網路上亂找亂抄呢?
  • 飼養生物要付出耐性與愛心, 這些生物對妳/你來說是一個學期, 但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生. 看到生物可愛會想要養與擁有, 但是幫牠換水餵食照顧飲食就嫌麻煩, 這實在不是生科系學生應該有的態度
  • 生命是不可被取代的, 請不要抱著死了再買就好的心態.
  • 若要飼養生物請自己設法準備好飼養生物的資源 (空間, 餌料, 必要的營養與醫療用品), 而不是什麼都開口找學長要, 不管去那裏都嫌遠, 懶得理所當然, 而且伸手要得理所當然, 還會覺得自己這樣很可愛.
原則上我不希望這個報告到最後是在虐待生物, 什麼餵松鼠喝可樂之類的, 或是報告的內容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的部落格文字, 例如什麼"我的黃金鼠今天不開心, 所以我也不開心, 我以為牠睡著了, 直到聞到臭臭的我才發現牠死了, 死了再買一隻就好了......". 請各位選擇生物前要三思, 很多的科學現象都是從身邊的觀察開始的, 而不是什麼都只想到要花錢解決. 花錢買得到生物, 但是買不到知識與觀察力.

如果覺得養動物麻煩...

種菜也是可以的. 至少菜不會跑掉也不會大吵大鬧.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飼養生物種類的限制

由於各位很有可能在修完這個學期的課以後就把那個生物扔掉 (這是常有的事, 不要以為生科系的學生就不會做這種白目的事), 因此以下是飼養/種植生物種類的限制:
  • 不得選擇保育類以及CITES附錄所羅列之物種 (含人工繁殖個體在內)
  • 不得選擇"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 不得選擇已在台灣成為外來種問題的生物
  • 市價不得超過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