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2009-03-03同學來信

  • 最近看了些有關演化的科普性資料,有些資料提到了些想法:當演化出來的性狀,對生物有害於生存時,性狀會被去除也就是說,不一定會生物有用的性狀才保留,只要無害就會保留.舉例-人的長相,捲髮或直髮,雄性的奶頭,都是對生存無害的性狀所以保留了相當多不同的表現型. 而我想到到了一個演化的例子,但是有些關鍵點不太懂, 例子:在深海中的有大部分的甲殼類表面是白色,而且有些在洞穴中的魚會有眼睛退化的現象.而我不懂的地方是,在深海中幾乎趨近無光線處,無論物體呈現什麼顏色都無法辨識,那白色跟其他顏色有差嗎,為什麼白色有演化上的優勢,而洞中魚的眼睛為什麼會退化,有眼睛跟沒眼睛都看不到,似乎無眼睛的不會有優勢,如果要發展其他感官,在眼睛存在的狀態下,只是多浪費點能量而已,似乎不會對生物有害
  • 在普生課本454頁 右邊 中間段 第二句說"繼承後天獲得的特徵成為了進化的一變數", 根據拉馬克的錯誤 應該是沒有後天獲得的特徵會傳給子代吧,我不太懂這具是什麼意思.
  • 普生課本460頁的實驗的結論說"在這個族群中發生一項可被觀察出來的進化變異", 請問單純只是不同性狀的魚族群數量變化就算在進化的範圍內嗎?如果經過的時間夠長, 是否表現出鮮艷顏色魚的基因(顯性或隱性基因組或者是多基因遺傳中含有較多顯色基因)是否會滅絕只剩下不鮮艷的魚?
  • 變異是否能產生全新的種?有突變成功產生新物種的例子嗎?
  • 達爾文的論文中有說到全世界的物種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的嗎?還是這是後人自己加的?